西周的275年(公元前1046年~公元前771年)无疑是周王朝统治的黄金时期。这一时期的周王朝也在政治、经济、文化等诸多方面为后世留下大量可以借鉴的经验。
在政治方面,西周建立起一套以分封制为基础的完备的宗法制度。周王以功劳大小和血缘远近先后分封七十余家诸侯,周王便是这七十余家诸侯的宗主。在各自管辖的范围内,众诸侯又拥有一定的自主权,他们也可以依据血缘与功劳再进一步予以分封【西周初年周王室就已经分封了71个诸侯国,其中姬姓53个(另说40个), 后世的周王及诸侯王也多有分封,所以有“周封八百”之称(见《史记·年表第六》)。另,三国时期蜀人冯继先在他的《春秋名号归一图》一书中列有春秋123国,其中有爵有姓者50,有爵无姓者15,无爵有姓者17,无爵无姓者32,附庸小国9】。这样,整个国家便以宗法制度为基础形成一张纲目清晰的大网,运转起来自然得心应手。
在农业方面,西周王朝所采用的“井田制”也非常适合当时的国情。所谓“井田制”是指,国家把每一块土地按照“#”字的形状分为大小相等的九份,每份100亩(约合今30亩,20000平方米)。“#”字边上的八份分给百姓耕种,其中间的一份则作为受分封贵族的私产由分耕边上土地的百姓联合代为耕种管理。另外,按当时的规定,每个人都可以分到井田中的一份,也就是每个人都有100亩的可耕之田。
在军事方面,西周的制度同样十分完备。在分封诸侯的时候,周王将镐(今陕西西安)和洛邑(今河南洛阳)及其周边地区作为周王室的直辖区,因此镐又被称为“宗周”,洛邑又被称为“辅周”或“成周”。朝廷在宗周驻扎有6个师(周制每师1万人)的军队,在成周驻扎了8个师。对于各个诸侯国养兵的数目朝廷也有明确的规定——大的诸侯国不能超过3个师,小的诸侯国则不能超过1个师。
在社会公共道德方面,西周的礼制更是很为一些人称道。就拿当时最受人们重视的祭祀来说吧。对于王室、诸侯王、各级别大臣以及平民百姓在祭祀时所使用的祭器、音乐、祭品等,周王朝都给予了明确规定。这种君臣有别,尊卑有序的做法,也正是历代专制统治者和某些无耻政客的热衷追求。
有赖上面这一系列合乎当时国情的典章制度,西周王朝得以传王12个。以下便是主要反应西周时期帝王世系的《西周帝王一览表》。
序号 |
帝王()内为其名字 |
在位时间 |
备注 |
1 |
武王(姬发) |
前1046~前1043 |
|
2 |
成王(姬诵) |
前1042~前1006 |
其中公元前1042年至公元1036年由周公旦摄政 |
3 |
康王(姬钊zhāo) |
前1005~前980 |
|
4 |
昭王(姬瑕xiá) |
前979~前961 |
|
5 |
穆王(姬满) |
前960~前923 |
|
6 |
恭王(姬繄yī扈hù) |
前922~前900 |
|
7 |
懿王(姬囏jiān) |
前899~前875 |
|
8 |
孝王(姬辟方) |
前874~前866 |
恭王之弟 |
9 |
夷王(姬燮xiè) |
前865~前858 |
懿王太子 |
10 |
厉王(姬胡) |
前857~前841 |
|
※ |
周召共和 |
前841~前828 |
一说周定公与召穆公联合摄政,一说共国国君和独自摄政 |
11 |
宣王(姬静) |
前827~前782 |
|
12 |
幽王(姬宫湦shēng) |
前781~前771 |